池塘養魚是不少人的固有形象,但南京科奧特種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養殖的鱸魚卻悉数“游”進了大棚,大棚裡一個個底部由水泥澆筑、不鏽鋼材質的罐子,便是鱸魚的養殖池。
“一個養殖池水體隻有大約50立方米,產量卻與3畝一般魚塘相當。”公司養殖基地負責人張金華告訴記者,“一方的水能够投进100尾的魚,一個養殖池就能够投进5000多尾魚,一季的產量能够達到5000斤左右。”
如此高的投进密度,得益於該公司的智能操作系統。在大屏幕上,記者看到,氨氮、溶氧等數值不断變化。“任何一個數值超標,系統都會自動向手機推送預警信息。”張金華說。
同時,大棚內養殖鱸魚,能够有用實現控溫。大棚由鋼結構和鋁合金組成,四周是雙層玻璃。公司技術負責人闞志平說,這比较於戶外池塘養殖的優勢是能够實現反季節銷售。
這是南京市六合區推广工廠化養殖的一個縮影。六合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六合區從水產項目申報、漁業機械購置補貼、才智漁業智能調控等方面有針對性地進行扶持,兩年來,財政支撑工廠化養殖發展資金達570萬元。
盛產螃蟹、青蝦的南京市高淳區的水產養殖業,近年來也以科技賦能,實現高質量發展。記者在椏溪鎮蝦農韋琛兵的水產養殖農場採訪看到,農場安裝了增氧機等設備,確保溶解氧滿足青蝦需求。“清晨1點到4點半左右,水中的含氧量很低,需求持續開增氧機,否则就會‘翻塘’。”韋琛兵說。
為了確保穩定的電力供應,電力部門研發了AI供電服務指揮系統。“一旦蝦塘遭受停電等突發情況,供電服務人員能够敏捷凭借這一系統進行毛病定位和缘由剖析,從而快速恢復供電。”國網南京市高淳區供電公司設備办理部主任夏偉棟說,8月9日清晨,韋琛兵的蝦塘忽然遭受停電,供電部門凭借AI系統的幫助,敏捷找到了問題並更換了損壞的設備,確保了蝦塘的正常供電。
高淳供電部門有關負責人說,無論是電壓不穩、設備毛病還是其他電力供應問題,AI供電服務指揮系統都能够實時報警、智能研判,為養殖戶供给更快速、准確和快捷的“一站式”解決计划,助力青蝦養殖產業健康發展。
“有了科技加持,農場實現了高密度養殖,一畝蝦塘的產值達到六七千元。”韋琛兵决心滿滿地說,“我從1998年開始養青蝦,現在已擴大到300畝,并且還帶動40多名農戶一同養殖,协作社規模達到3000多畝。”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